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 陈小鹰:我为《大学生圆舞曲》谱曲

2017-08-13 陈小鹰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陈小鹰,新华社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工作,后调海南分社。擅长时政、体育摄影及突发新闻和当日新闻拍摄。先后参加过1987年莫斯科友好运动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吉隆坡汤尤杯羽毛球赛、1994年广岛亚运会以及国内许多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拍摄了大量有影响的照片,诸多作品获奖。


本文作者

      

1979年的春节过完,寒假就到头了。赶紧收拾行装,从老家坐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省城长沙,再坐25个小时的硬席火车到上海。

        这是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的第二个学期,大一的下学期。

        开学没几天的一个晚上,我正在6号楼136房的宿舍里自习,进来一个陌生人说要找我。他自我介绍道:我叫张胜友,是77级中文系的,听人说你会作曲,我写了首歌词,请你为它谱曲好吗?


 张胜友平头、阔嘴,说话豪爽敞亮,但普通话中闽腔颇重。

复旦大学文工团合影(1982年)。


        我接过字迹工整的几页材料纸,《大学生圆舞曲》标题赫然入目。

        那是一首三段的歌词: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美丽的花朵争相开放,四海的同学欢聚一堂,我们展开理想的翅膀……


看完歌词我很喜欢,脑子里甚至产生了蹦叉叉的节奏和音乐语汇。

        好吧,我试试。我对张胜友说。


作者在欣赏音乐。


上大学之前,我在湖南常德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中专,学的就是音乐专业。乐理、作曲、指挥,声乐、器乐、形体都学过一些,算个"万金油"吧。

        1978年入校时,在全校迎新生的晚会上,我表演了独唱,立即被校文工团看中。不久,成了合唱队的指挥,组织排练演出、为节目配器写合声,油印歌谱什么都干。后来当了文工团团长,还当选为校学生会文娱部部长。


校学生会文娱部的四位学生干部。


当时校园刚刚开始学跳舞,最早是集体舞,男女只拉手不搂腰的,有规定的动作和程式。我们文工团的先学好,再到名系各班去教。


普及之后形成了热潮,周末在学生会和团委的办公楼一楼的乒乓球室举行舞会,参加者蜂拥而至。虽然大家动作是一样的,纯属表演性质的集体舞,伴奏永远是那支《青年友谊圆舞曲》反复播放: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

        当时的舞会中,有外国留学生带头跳起了交谊舞,他们自已带的磁带,伴奏音乐很丰富多彩。慢三慢四、快三快四还有伦巴、探戈,大家更觉得新奇而刺激,就跟着学,很快就普及开了。

        在那个舞会热潮中,文工团的成员是领头羊,不仅要当教员,还要先带头进场示范,带动大家一起跳舞。


作者和文工团的队员带头跳舞。


那个时候,学跳交谊舞成了复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晚上的寝室里就是练舞的最好场所。由于宿舍里都是木板地,在入夜之后的生活区,都能隐约听到叮叮咚咚的脚步声,夹杂着一二三、一二三的叫喊。

        没多久,集体舞已经不跳了,被大家热捧的各种形式的交谊舞所代替。最受欢迎的是舞会结束前十多分钟,狂热的迪斯科舞曲把气氛引入高潮。



舞厅的楼上,有间文工团的房间,里面有台立式钢琴,平时是小范围的排练和团员练声的地方,钥匙由我保管。

        由于有钢琴,作曲啊配合声啊很有帮助,最大的好处是不停电。当时的学生宿舍晚上十点半统一拉闸关灯,所以每到考试季,我就在这里复习恶补,有时是通宵达旦。现在看来,算是以权谋私吧。

        我在这间屋子里开了一周的夜车,把《大学生圆舞曲》谱写好,用的领唱、合唱的形式,欢快的华尔兹节奏把旋律一步步推向高潮。

        随后,自已刻钢板蜡纸,把歌单油印出来,在文工团反复排练。后又广泛征求意见作了几次修改,配上两个声部的合声,终于成形了。


作者指挥排练《大学生圆舞曲》。


1979年3月30日,上海市大学生文艺汇演在同济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文工团带着一台声乐和器乐节目参加了演出,其中就有我校自已创作的曲目《大学生圆舞曲》,一时引起了轰动,获得广泛好评。


著名作曲家肖白是复旦文工团的特邀指挥。


记得参加汇演的演出服装是在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租借的,我先在团委和学生会开了介绍信,学校派了个车,拉了一堆的演出服回来。我也人生第一次穿上了黑色燕尾服,拿着指挥捧,在舞台上演出了自已的作品。

        随后几个月,复旦大学文工团受邀到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一些高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后来学校给文工团做了演出服,男女清一色的混纺黑色西装,那真是威风极了!


统一服装的文工团员在普陀山。


有年的五一假期,我带领文工团去普陀山慰问海军演出,全团的黑西装很是抢眼。部队非常热情,把我们安排住在当年宋美龄的别墅小洋楼里,吃的螃蟹是用箩筐装的。晚上的联欢晚会热闹非凡,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作者在普陀山演出。


上海市大学生文艺汇演历时近三个月时间,终于比出了结果。1979年的6月30日,在市青年宫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大学生圆舞曲》获得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

        获奖以后,上海电台多次播放这首曲子,学校广播站曾有一段时间把《大学生圆舞曲》作为早上的开机音乐,代替了起床号。



同年7月,复旦大学学生会创办的《大学生》杂志面世,铅印16开本,128页,定价3角5分。校长苏步青为《大学生》创刊号题诗。该杂志是综合性刊物,共设立了学术与研究、电影文学剧本、小说、诗歌、散文、寓言、幽默、学术信息、群言堂、回忆与思考、黑板报选登等栏目。在校园十分抢手,一时洛阳纸贵。

        就在这期杂志的封底,刊登了张胜友作词、我作曲的《大学生圆舞曲》。


小有名气之后,时有同学拿着歌词来找我谱曲。先后和中文系的申小龙同学合作了《春风在校园荡漾》,《啊,草坪》,和本班同学袁亚林合作了《未来记者之歌》,和中文系任念麒同学合作了《祖国啊,我听到了你的歌声》。这些歌曲,都曾是校工文团的保留曲目,在校内校外多次演出。



毕业后,再也没见过这些写歌词的同学。后来才知张胜友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作家,佳作累累。申小龙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继续读硕读博,后来留校,现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语言文学专家。

        任念麒同学从小就师从上海歌剧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廖一明先生学习美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的歌唱水准就堪比专业歌手,是复旦大学文工团的男高音台柱。毕业后去美国深造,获康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但他一直未放弃对歌唱事业的追求,继续从师美国艺木家苦练美声,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曾译有《多明戈自传》。

        1993年初,任念麒在美国筹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正准备启幕前夕,不幸病逝。他的太太就是当年我们复旦大学文工团的钢琴伴奏,出身于音乐世家的物理系学霸胡慧心。



任念麒和胡慧心在演出。


今年元旦前夕,我建了一个复旦大学文工团的微信群,给胡慧心同学发了邮件邀请她参加。她回信道:


小鹰兄:您好!


 很佩服您能找到我的电邮。也很高兴您一直在重要单位从事您的专业工作。我目前定居美国,但常回西安看望父亲和念麒在上海的母亲,和他的姐姐也常有联系。工作和其它事务都很忙,所以很抱歉微信群就不参加了。


        也要谢谢您,当年我和念麒的缘分,您可以说是半个媒人。


  祝您和全家节日快乐, 新年万事如意!
         胡慧心


        我非常理解胡慧心同学的心情,她是不愿意再回忆起复旦文工团的那段岁月,会更加刺痛她已经伤痕累累的心。

        突然想起了毕业前夕给胡慧心同学纪念册上的留言:秀外慧中。

        念麒同学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唏嘘!但他当年在《大学生圆舞曲》中的领唱,仍在我的耳际迴响:


醉人的春风洒落田野, 
幸福的歌声飞出心房。
年轻的朋友翩翩起舞,
我们挽起青春的臂膀。
唱起来,跳起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跳起来,唱起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高举起那幸福的美酒,
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文工团合影(1979年)。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两栖之鹰”,本号获许可推送



恢复高考  复旦记忆

陈小鹰:感恩那些帮我和没帮我的人

范明:我的复旦七年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林曼华:人生第一桶金是一麻袋旧课本

张玉虎:1977年,农村苦娃翻身记

31岁曹景行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周伟林:复旦经济系77级校园生活掠影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杨秀国:我的小组“我的家”

罗际明:伤痕累累的入学通知书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班级”的老师们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贺越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贺越明:舞曲,激发迟到的“青春”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沈文海:为科学春天牺牲的兔子

沈文海:那个小老头是谁呀?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